新华社:低空经济,如何“起飞”?

今年初,一架5座eVTOL(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),从深圳蛇口邮轮母港起飞,模拟一家人出行应用场景,跨海飞至珠海九洲港码头后稳稳着陆,将单程2.5至3小时的地面车程缩短至20分钟。“打个飞的”逐渐成为现实。空中的士飞得远、准、稳,需要哪些条件?从低空飞行到低空经济,还需在何处发力?

“打个飞的”背后的硬核科技

短短20分钟飞行背后,是空域管理与服务、通信与导航支持、监控与追踪系统、应急预案与救援的协作,这些都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撑。比如,5G-A通信感知一体化基站建设,能够使飞行器信息实时传输和共享,精确感知和定位低空区域的无人机、飞鸟和障碍物。

一架eVTOL配备高性能动力装置、高精度通讯导航、信息传感、智能驾驶等多类新兴技术,软件上需要数字支撑,通过低空飞行服务平台连接地面与空中。可以看出,低空飞行器从制造到飞行,科技含量高,创新聚合密度大。

低空经济以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,辐射低空基础设施建设、低空飞行器制造、低空运营服务、低空飞行保障等庞大产业体系。低空飞行催生低碳便捷的出行方式,助力打造立体交通体系;低空经济将有效调动低空空域资源、通用机场资源,探索开发高品质的低空消费市场。

“低空+”不断拓宽低空经济的产业边界。低空+文旅,人们坐着低空飞行器游览祖国大好河山,用无人机完成景区餐饮配送;低空+农业,无人机在麦田中喷洒农药,生成最优航行路线,自动识别边界,省时省力;低空+巡检,企业通过无人机多角度扫描设备,高效完成日常故障排查……

2023年,我国低空经济规模超5000亿元,国内注册无人机数量同比增长32%,eVTOL产业规模增长率达到77.3%;近5年国内低空经济领域新成立企业超过2万家,增速惊人。

农业无人机在田间作业

渐有起飞之势,需要因势利导

近年来,低空经济渐有起飞之势。2021年2月,低空经济写入《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》;2023年12月,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“低空经济”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;今年全国两会,低空经济作为“新增长引擎”之一,写入政府工作报告;4月,工业和信息化部、科学技术部、财政部、中国民用航空局印发《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(2024—2030年)》,提出到2030年推动低空经济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。

在我国低空新赛道中,“深圳速度”尤其引人瞩目。2023年初,深圳将“低空经济”写入政府工作报告,一年内接连出台《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》《深圳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》。2023年底,深圳市已有1700余家低空经济企业,形成全国领先的产业集群。

除深圳外,多地也密集发布相关政策抢滩“低空蓝海”。今年以来,已有北京、安徽、南京、苏州、沈阳等省市,发布了低空经济相关的行动方案或征求意见稿,力图从政策端发力,培育、丰富和拓展低空经济应用场景,以低空飞行牵引当地产业链发展。

目前,我国在航空器制造、低空运营服务等方面与欧美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。依托超大规模市场,借助我国特有的地区差异、城乡差异所带来的多元化需求体系,推动产品技术、生产方式、消费模式迭代升级,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,是我国在这一领域实现快速发展的可行路径。

具体来看,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:依托新型基础设施建设,加速新型航空器研发;提高低空飞行器整机及关键部件制造的国际竞争力,推进相关产业国际化发展;建立高效安全的空、天、地信息网络的一体化和跨区域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机制;探索新能源加持的eVTOL等新型低空飞行器商业运用模式,以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场景的成熟,激发新消费活力。